根据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中的情节重新编撰而成。 在明朝崇祯十一年,长达十年的明末农民起义运动逐渐陷入低潮,面临崩溃的危险。朝廷对起义军展开了无情的镇压,加之起义军内部产生分歧,曾经十三家联盟的队伍陆续分裂,有的被击败,有的选择了投降。唯一仍坚持奋战的是由李自成带领的一支队伍,但他们在潼关南原遭到官军围攻,几乎全军覆灭。在这场混乱中,李自成失去了妻女,仅带领十三名骑兵冲出重围,逃入山中。 他们在林中过夜时,险些遭到地方乡勇的袭击,幸亏李自成的部将郝摇旗及时赶到并击退了敌人,他们才得以幸存。随后李自成撤退至商洛山区,暂时休整,伺机再起。然而,山区人迹稀少,粮草匮乏,冬季来临之际,缺乏棉衣,军心不稳。这时,朝廷又派遣贺人龙入山搜捕,军中甚至出现士兵逃亡的现象。为了震慑军心,李自成不得不在阵前处决逃兵。 面对更加艰难的局势,李自成意识到若想再次崛起,必须拿出孤注一掷的勇气,说服已降明朝的另一起义领袖张献忠重新起义。当初,在十三家义军中,张、李两家的实力都极其强大,但彼此间关系紧张,互不服气。张献忠在谷城向朝廷投降,曾引发连锁反应,加速了起义的失败。李自成的许多将领对张献忠充满怨恨,加之张为人狡诈,与李自成有旧怨,因而刘宗敏等人坚决反对李自成冒此险行。然而,李自成决心坚定,要冒险一试。 虽然张献忠已向朝廷投降,但并未得到朝廷的信任,既没有粮饷拨发,又未授予官职,且屡遭各级官吏勒索。张献忠有意再度起兵,但因受到左良玉二十万大军的包围以及巡按御使林铭球的监视,难以行动。李自成抵达谷城,希望与张献忠联手再度起义。张虽有此意,但顾虑推翻明朝后可能与李争夺天下。军师徐以显劝说张献忠除掉李自成,以除后患。但张献忠意识到,若无李闯王,自己难以独立大事。在危机四伏之时,李自成始终保持冷静,并对张献忠坦诚相见。出于绿林情谊,张否决了除掉李自成的提议,最终双方结成同盟。一年后,两支义军的合力终于推翻了明王朝。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