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依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的主人公于长水是一位在京西山区沟北支局工作的邮件投递员。他成长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年仅八岁便开始为地主放羊,因此深知阶级的苦难。在老共产党员的父母影响下,幼时的于长水常常在深夜陪伴母亲发送鸡毛信。在革命斗争与父母教育的影响中,他自幼便明白唯有革命才是出路。这一天,他收到了一封"错误地址"的信,这是一位女工在寻找失散二十多年的父亲。由于信上地址不详,经过多次投递无效,组织决定将这一任务交给于长水。他怀揣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四处奔走查找,终于在群众的帮助下找到了收信人,使得父女团圆。在了解到山区人民急切希望能看到当天报纸的愿望后,领导也曾提出要缩短投递时间问题。然而,如何能够加速投递速度呢?有人建议增加两名投递员,而于长水则想到毛主席的教导,认为工作就像肩上的担子,看我们敢不敢去承担。他主动提出增加40里的投递任务,并建议将其他两条线路合并为一条。这样不仅能够节省人力,减少60里的曲折路程,还能确保一个工地和两个公社的人们看到当天的报纸。新的提议在全体职工大会上提出后,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只有思想较为保守的老邮递员老王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初中毕业不久进入邮局工作的年轻人小秦,充满了热情与干劲,坚决要走这条新路线。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了一段时间。但由于缺乏对邮递工作和新路线的深入理解,以及实际工作的锻炼,最终在大雪纷飞的严冬中摔伤了脚,放弃了这条线路。老王遂以此为理由继续反对。此时,于长水主动提出与小秦交换线路,自己承担起这副重任。党支部批准了他的请求。在新线路上,他凭借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坚持了下来,甚至进一步拓展,将原不在其路线以内的东山大队也纳入直接投递。群众关切地问道:“老于,整日早出晚归,不觉得累吗?”于长水回答:“趁着年轻,为革命多做些贡献!”他的模范行为让小秦和老王都意识到了自我差距。在评选优秀职工大会上,大家一致推选于长水为优秀员工,连老王也坚定表示要革命化,向于长水学习,整个支局掀起了一股学习于长水的热潮。于长水在16年如一日的工作中,走遍了全县西北部的群山峻岭,深受山区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