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州的某个乡村,一位由饭田蝶子扮演的单亲母亲在纺织厂辛勤劳作,只为供养她唯一的儿子良助(叶山正雄饰)上学。眼看良助即将顺利毕业,并在老师的建议下渴望继续深造,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迟迟没有开口。母亲深知儿子的心愿,为了给他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决定竭尽全力送良助去东京大学就读。 十三年后的今天,成年后的良助(日守新一 饰)已经大学毕业,结婚生子,在东京安家,而他的母亲依旧留在信州的乡下。当满怀期待的母亲来到东京时,震惊地发现她辛勤培养的儿子生活得简朴,只是一名夜班教师,收入微薄……自他出道以来,一直拍摄无声电影,此次作品是他首部有声故事片。[1] [2] [3]。松竹蒲田工作室这次放弃了公司自《夫人和女房》(1931年)以来常用的“土桥式有声电影”,转而采用由Ozuban摄影师茂原秀夫研发的“茂原式有声电影”。[2] . 茂原委托杉本正二郎负责拍摄,并首次寻求录音师的协助[4]。池田忠雄和新田正雄以“Zames Maki”为名,对小津安二郎的故事进行了改编。接替茂原担任录音师的杉本正二郎还负责摄影,曾是1933年小津导演作品《Dekigokoro》的主要工程师。[5 ] 1931年(昭和6年)松竹蒲田拍摄日本首部全尺寸有声故事片《夫人与妻子》(由御所平之助执导),采用土桥武夫的“土桥式有声电影”,而小津依旧在制作无声电影,这一次决心认真对待有声电影。作为茂原的助理,摄影师热田雄春于此次作品中担当首席摄影助理[6]。蒲田摄影棚于1936年1月15日关闭并迁至大船[ 3 ]。据茂原的弟子、后来的录音师熊谷宏回忆,影片实际在蒲田摄影棚拍摄,拍摄期间仅小津团队在开展工作。[ 7] 茂原正开发一种称为“SMS系统”(超级茂原音响系统)的新对讲机制,因为他的办公室位于蒲田的娱乐区,以“茂原式对讲机”而闻名[7]。茂原的妻子饭田长子以及参演此影片的演员坪内芳子和吉川光子常在拍摄现场共度夜宵。这部影片事实上是小津及松竹电影院最后一部“蒲田工作室作品” 。 [3] [7]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国家电影中心收藏了影片的两个版本:35毫米胶片长约7,383.12英尺(2,250.4米)和16毫米胶片长约2,968.11英尺(904.7米),两版本均为82分钟。[ 8 ] 并收录于2003年11月22日由松竹发行的《小津安二郎DVD-BOX卷3》中。1923年,在信州(长野县)的一家丝绸工厂中,从事女工的女教师大久保女士告知我们,她的儿子凉介即将升入初中[9]。尽管家庭经济困难[10] ,她被凉介的热情感染,允许他从初中到大学在东京学习,希望毕业后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进入1935年,大常在信州(长野县)收到儿子的来信,他已找到了工作,并计划次年春天搬到东京。1936年,大常最终移居东京,却发现凉介与他的妻子、孩子住在市郊的一处小房子内,这让她大失所望。凉介的职业是夜校教师。曾为凉介的小学班主任大久保先生,也从本地学校退休,移居东京,但在经营一家并不红火的炸猪排店。凉介诉说生活的艰辛,她责备他无能而哭泣,然而翌日,她因见证凉介为贫困邻居的儿子支付住院费而感到自豪。之后,大常重回信州故乡,骄傲地与同事们分享她儿子的故事。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