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并向全世界宣布,从7月30日起,将暂停核试验。 这一消息传至彼岸时,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敏锐地察觉到,这正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为纪念在十年前同一天不幸逝世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而精心挑选的特殊日子。作为邓稼先的多年好友,杨振宁情难自禁,泪水夺眶而出。 1958年,邓稼先博士从美国归来,接下了秘密研发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中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工作。邓稼先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在毫无参考理论和技术资料的情况下,带领核武研究院的理论设计团队,奋发图强,突破了“零”的界限,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提供了理论设计,贡献巨大。 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在西部地区成功引爆了原子弹,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军事科技实力,彻底改变了国际政治军事格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邓稼先功不可没。 紧接着,邓稼先又组织完成了中国首枚氢弹的理论设计。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氢弹爆炸,震惊全球。之后,他还为中子弹的研发及核武器的小型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1年,通过周恩来总理的巧妙安排,杨振宁终于重返阔别二十多年的故土。在他列出的渴望见面的人选中,一直名列首位的便是他的至交邓稼先。然而,邓稼先此时正在西北试验基地被“批判”。接到中央通知后,他远行千里赶回北京饭店,面对杨振宁的“你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回国后没有消息”等简单问题却无法作答,倍感为难。于是杨振宁改变措辞,询问“是否真由两位美国人协助完成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这令邓稼先哑口无言。杨振宁心中充满疑虑和遗憾,离开北京前往上海访问。当周总理得知消息后,委托邓稼先转告杨振宁,“中国的‘两弹’完全是自主研发,无任何外国人参与。”杨振宁在上海大厦宴会厅临收到邓稼先的来信,立刻激动不已,躲进卫生间落泪。他坚信,邓稼先无疑是中国“两弹”的伟大功臣。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为保密及战备需要,核武器研究院迁至四川北部山区,继续核武器研制。四人帮瓦解后,邓稼先因长期遭受核辐射,身体日益虚弱,随后被查出恶性肿瘤及癌细胞扩散,但他依然坚韧不拔地奋战在岗位上,与死神进行最后冲刺。他重返茫茫戈壁,那是中国首次原子弹爆炸的地点,风沙萧条,历史变迁,但他的爱国之情始终不变。在参与指挥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后,他的健康状况恶化,被送入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疗休。 在邓稼先近三十年的核武研发生涯中,他不仅牺牲了个人名利和生活,他的妻子许鹿希和子女也默默承受着无言的精神磨难和艰辛,但她们始终支持,直至邓稼先卸任,恢复为普通的丈夫和父亲。然而,这一切似已为时过晚。1986年夏,邓稼先走向生命的终点。他向中央和同事交代了后事,泰然自若地迎接死亡。他请警卫员陪同前往天安门广场,向他的祖国和人民作最后的告别。在弥留之际,终身挚友杨振宁来到病床边,然而邓稼先已陷入昏迷;当他再度恢复意识时,杨振宁早已飞返美国,留下终身遗憾。邓稼先的女儿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得知父亲病危,千里迢迢赶回身边。当她冲入病重父亲的病房,看见满身插着管子的父亲时,两人无尽的痛苦化作泪水倾泻而下。 2009年金秋,在新中国迎来六十华诞之际,仿佛那位“两弹元勋”邓稼先的英魂又重返气势辉煌的天安门广场,伫立经过洗礼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他静坐于纪念碑的台阶,深情凝望漫天飞舞的鸽群。在鸽哨声中,邓稼先泪水滂沱。
用户评论